九一制作天美果冻麻花

站内搜索

职工文苑

职工文苑

融汇四海&苍产蝉辫;能济天下

想起过年那些事

2016-01-28 责任编辑:集团公司

在物资极度匮乏、很多生活用品要凭票购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过年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姿多彩。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味道,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那些事,也是蛮有趣的。

喝了腊八粥,年味就一天天浓厚起来了。走街串巷、赶集上店卖零食的,下乡演戏放电影的,耍猴的卖老鼠药的,货郎、戗剪子磨菜刀的……三教九流,陆续粉墨登场。一放寒假,我们都解放了,手里攥着从大人那里软磨硬泡、来之不易的几张角币,穿上为过年缝制的新衣,兴冲冲气昂昂地邀上几个小伙伴,跑到几里之外的集市上,看看这,摸摸那,就是下不了“买单”的决心。这边香喷喷的煎包新鲜出炉,那边油汪汪的大麻花在向我们招手,不远处炮仗摊此起彼伏、竞相燃放的鞭炮震耳欲聋,喜欢看书的还想带本几分钱一本的“画本”(小人书)回家看…… 摊主全都变着法子吸引我们这些小顾客的眼球,但是手里就那么几毛钱,经过几番取舍,虽说也有不少遗憾,但总算也能尽兴而归。

腊月二十叁小年这天,祭过灶王爷、打扫完卫生后,大人们就正式着手过年的各项准备了。换油打面、摊煎饼蒸馒头、杀鸡宰羊、过油办贡、写对联剪窗花……事无巨细,一直能忙到二十九贴对联。大年叁十都习惯“守岁”,没有电视,广播十点以后就停播,一家人围在煤油灯下,啦啦家常,说说收成,东家长西家短,一夜不睡,顶多打个盹。天不亮,吃过素馅的“扁食”(取一年肃肃静静之意。那时候的饺子分两种皮,白面的一人分几个,杂粮面的不限量,能吃饱),就开始了重头戏——拜年。族里兄弟爷们一二十人,在大哥的带领下,按照老人的嘱咐,选择合理的路线,浩浩荡荡,全村一家不落,带去祝福,送上问候,家里挂家堂的还要磕头。由于人多,堂屋里坐不下多少人,主人家上岁数的往往在里屋炕上。人多屋子窄,前客让后客,往往大哥他们都告别出屋了,我们几个年龄小的还在院子里没进屋,确实也有走过场之嫌。那时人们乡土观念特浓,不论天南海北,能回来的都家来了,还带回来我们从没见过的吃的用的,让大家耳目一新,暗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出去见见世面。邻里们都非常好客,铆足了劲拿出自己平时不舍得吃的最好零食招待大家,千万不能让别人看不起。初一一过,就开始走亲戚了,初二去姥娘家,初叁去姑家,当然也没有固定的模式,直至正月十四也不算晚。几包糕点,两个罐头,条件好点的打二斤烧酒,就能“混”一顿好饭吃,孩子们即使步行一二十里路也心甘情愿,抢着“跟班”。过了十六一开学,我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,学习紧张不说,也没有好吃的了,大家又开始了对下一年的期盼,希望明年吃的玩的会更多更好。

义桥煤矿  王强

咨询留言
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