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正是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,也是礼尚往来的主要节点,但越是重要节日,党员干部们就越要保持警惕,绷紧纪律这根弦。
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,亲戚朋友之间历来都有节日互相走动的传统。《礼记》有云:“礼尚往来,往而不来,非礼也;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”几千年延续下来,这种传统习俗早已深入人心,所以在婚丧嫁娶、寿辰生子、逢年过节等时候,亲朋好友之间免不了走动走动,包个红包、凑点份子钱、送点节礼。这种礼尚往来以感情为纽带,主要还是在来往之间加强联系、增进感情,属于正常的人情世故。然而,时下的礼尚往来在某些人群中已经不再原汁原味,而是变得越来越庸俗化、利益化,有的在“礼”上大做文章,信奉“礼重情义重”,有的目的不纯粹,把“礼尚往来”当成了搞不正之风的幌子。
“廉不廉,看过节,过节不忘‘廉’。”节日里,节风连着作风、政风和党风,节点突显重点,年节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“试金石”,也是考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情况的关键时期。因此,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明白:人情是人情,纪律是纪律。这中间有着明确的界限,不应混淆,更不容模糊。从不少落马官员的忏悔中,不难读懂廉洁底线的失守往往就是从收受红包开始的,看似是人情往来,其实是腐化收买。“物先腐也,而后虫生之”,“人必自侮,然后人侮之”。党员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严于律己,逢年过节切莫“失节”,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”,真正做到日常不失清正之志,遇到节日不失俭朴之风。
能否清廉过节“不失节”,考验着每一个党员干部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心存敬畏,在思想深处筑牢纪律底线,时刻以老一辈廉洁楷模为榜样,自觉抛弃“天知地知你知我知”的侥幸心理及“不给好处不办事”的潜规则思维,划清习俗与纪律、人情和法规的界限,做到头脑清醒、防微杜渐。
眼下,中秋、国庆两大佳节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。一个是传承民族文化、祈盼丰收幸福、万家欢聚的团圆节,另一个是庆祝国家成立、举国纪念、普天同庆的国庆节。两个节日一“家”一“国”,何其美好,正所谓“廉洁门第春常在,公正人家庆有余”,期望广大党员干部欢度“中秋”,过好“廉关”。
■金源煤矿 靳慧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