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一制作天美果冻麻花

站内搜索

职工文苑

职工文苑

融汇四海&苍产蝉辫;能济天下

砥砺四十年 沧海变桑田(运河煤矿:殷允剑)

2019-01-21 责任编辑:集团公司

回顾砥砺奋斗的四十年,祖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。四十年的上下求索,四十年的开拓创新,四十年的心血汗水……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在眼前一页一页翻过,让人荡气回肠,感慨万千!咱老百姓不说国家发生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,不说在经济上、军事上、国际地位上得到了多么大的提升,咱就说说咱们的日常生活——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,这些元素组成了我们琐琐碎碎的日子,我们对这些感触最深,也最有发言权。生活的幸福与忧伤,与它们叶脉相连,息息相关。吃穿住行是我们生活的交响曲,哪一个音符不到位,或跑了调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深的影响。

衣食住行,先从衣说起吧!

四十年前穿衣要布票,没有布票有钱也买不到。所以那时穿衣非常紧张,常常是老大穿小了老二穿,老二穿破了缝缝补补老叁穿,俗称拾二水,拾叁水。新叁年,旧叁年,缝缝补补又叁年。一件衣服补丁罗补丁,像老和尚穿的百衲衣,家家都如此,谁也不笑话谁。布是土布,非常的粗糙,只有家庭孩子少的,条件好的才能穿上洋布!

那时衣料的颜色也很单调,黑青灰白,或大红大绿大紫,男男女女所穿的基本上就是这几种颜色。所以军绿那时成了年轻人时髦的追求,想方设法,求亲告友都要弄一身军装穿穿。卷起袖子,露出里边的白线锁边,在伙伴跟前吹牛显摆。记得有个哥哥在部队当连长的伙伴指着身上的新军装说:“这是的确良的,只有当官的才能穿,穿十五年都不会破烂!但如果不穿,放十五年也会烂”,说的我们一愣一愣的,虽然不知真假,但当时对他还是很羡慕的。

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就那么几身衣服,春秋天的衣服混穿,夏天裤头背心或短袖褂头,冬天没有贴身内衣,就一个“光腚袄”,最多只穿一件白布褂子(或是一个假领子),领子都是黑油油的 ,因为那时冬天很少洗澡,一个县城也就一家澡堂,就一件衣服又没有个替换,怎么能不脏呢?农村稍微好一点,特别是家里种棉花、养绵羊、长毛兔的(当然都是偷偷的养,偷偷的种,抓住了就当资本主义尾巴给割了!大会斗,小会批,游街,贴大字报,闹得满城风雨,名声扫地,一般人也不敢尝试!那时有句俗话: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),自己手工撵线,织一件毛线衣,买上一包洋红或洋绿染上颜色,那就“光棍”的很!不亚于现在暴发户穿金戴银时的感觉!

那时吃的东西用现在的眼光看都是绿色天然的食品,全是粗粮。高粱地瓜谷子玉米,到了麦收季节才能吃上几顿麦子做的煎饼,馒头,面条,都是粗面做的,不去麸子皮的面,即使这样也不够一年吃的,所以日常要搭配一些野菜。母亲经常给我们讲孙中山的故事,说他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,但从小就和他家的长工们,吃一样的饭食,“青菜豆腐”(就是野菜里边放一点砸碎的黄豆,用水煮熟了吃)吃个饱,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,勤俭持家。

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,一个星期(五天)带叁十个煎饼,一天叁顿,一顿两个定量吃。春夏秋一律的“老太太噘嘴——咸菜”,因为鱼肉菜一是吃不起,二是天热菜容易变质,学校离家远,住在学校里,一个星期只能回家一次,所以只能吃咸菜。有时母亲在炒咸菜时放一点细细的肉丝,那个味道至今还觉得香美。冬天带一些用肥肉或小草鱼做的萝卜白菜,有的同学带一小罐头瓶猪油,白白的如奶酪,用开水泡煎饼时,戳上一筷子,吃的吱咂有声,满口喷香,看着很馋人的。

记得一九八零年,我们船队运煤到南通狼山,卸货期间坐轮渡到上海游览,由于没有上海粮票,到处买不到饭吃,只好在商店里买“华夫饼”充饥。没有介绍信住不上旅馆,在外滩的长椅上睡了一夜,一夜被巡逻的民警盘查了好几次,别提有多尴尬了!

那时城里没有自己的住房,一律是单位的宿舍,筒子楼或是大杂院,几家住在一起,共用一个厨房,一个水龙头,一个厕所,到处堆的都是煤球萝卜白菜。

农村一律的泥草屋,窗户小的可怜,大白天屋里也是昏黑一片,房间又窄又小,一间屋也就十一二个平方,这个比起城里很不错了,那时城里困难户一家叁代住一间屋,朋友们想想怎么住啊(所以当时流传:七级工八级工不如社员一沟葱),虽然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这样窘迫,但也一样过得热热闹闹,有滋有味。当时人们要求不高,能吃饱穿暖,不睡露水地就很满足了,不知道还有什么更美好的生活。

上学时住宿的条件尤其艰苦。没有床,打地铺,铺的是自己从家里带的麦草织的栅子。冬天没有暖气,没有炉子,第二天一早脸盆里结了厚厚的一层冰,毛巾硬邦邦的和冰棍一样硬,一折就断了。为了抵御寒冷,许多同学睡在一个被窝里,互相取暖。没有餐厅,没有饭桌,在宿舍里吃。同学们在铺头前用砖头垒个台子,盖块水泥板在上面吃饭。有懒惰的同学刷碗水顺手倒进砖缝里,时间一长,就生出许多屎壳郎来,像坦克一样满屋乱爬。那时人的抵抗力特强,就这样的环境也没见哪个同学生病,真是环境造就人啊!

一九七八年之前农村几乎不通水泥路。就是一零肆国道也是沙石路,遇到下雨天,泥泞难行,“车辙沟”足有二叁十厘米深,没有公交车,有自行车的人家也很少,出门多是步行,我们上学都是步行,十几公里的路,一群同学,说说笑笑,打打闹闹,不知不觉就到了,没人抱怨辛苦。

记得上班第一年,公司从淮安买的两九五柴油机托运到了徐州火车站,如果租车运输需要一百多元,公司不舍得花这笔钱,我们几个青工自告奋勇地用地排车去拉,来回一百多公里,第叁天下午叁点多就运回了单位,下班前还参加了一场篮球赛!

那时的火车也很慢,我和姐姐到牡丹江二姨家去,坐了叁天叁夜的火车,人挤人,到处都是酸臭味,上个厕所都挤不过去,别提多遭罪了!当时我就发誓再也不坐火车出远门了!

你看,现在的交通多么的发达。高速、高铁,密如蛛网,说走就走,连农民工都坐飞机出行了。如今走得快捷方便,住得宽敞舒适,吃得营养美味,穿得品牌时尚。与四十年前相比,真是恍若隔世,那时就是想破脑袋也想象不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好生活啊!


咨询留言
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