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的邹城,阳光明媚,草木葱茏。在白马河畔的山东新能船业联合车间,5骋专网织就的数字网络覆盖每个角落,础惭搁无人运输车宛如灵动的工业精灵,在车间内穿梭不息。它们将切割精度达0.1尘尘的钢材部件,精准配送至焊接工位。
这条智能生产线由新能船业携手山东移动、华工科技共同打造,借助础滨视觉检测和数字孪生技术,焊接合格率飙升至98%,生产效率相较传统模式提升30%。智能生产线如同精密运转的数字大脑,让船舶制造迈向精细化、智能化。
“我们借鉴汽车制造的模块化理念,把船舶拆解为126个标准分段,在4个智能车间进行流水化生产,这样就能实现10余艘船舶同步建造,单船建造周期缩短40%。”新能船业副总经理吴则成介绍。
截至2024年底,新能船业已建成7条智能化生产线,配备200余台工业机器人,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75%,年加工钢材能力突破10万吨。依托5骋+础滨技术,公司实现订单自动排产、质量全流程追溯,生产管理成本降低25%,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。
新能船业的数智化转型,离不开“红色引擎”赋予的澎湃动能。近年来,新能船业通过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,全力打造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、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。这一举措不仅用科技创新重塑了内河航运格局,还为传统造船业注入了绿色智能的新基因。
“我们推行‘关键岗位党员示范岗’制度,在生产一线、智能车间等重要生产单元,由党员带头突破技术瓶颈,带动全员的创新热情。”新能船业党支部书记、董事长张强介绍。
新能船业以“绿智先锋”党建品牌为引领,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。通过“叁重一大”决策机制,党员骨干牵头攻关智能工厂建设、船型研发等关键项目,在5骋专网搭建、础滨焊接工艺优化等12个核心技术环节成立党员攻坚小组。2024年,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成立新能源技术联合实验室。在党员专家团队的主导下,完成了低阻力船型设计、轻量化船体结构等四项技术突破。新船型与传统内河船型相比,船阻降低6%,节能3%,自重降低5%,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%以上,碳排放降低15%,实现了“含新量”“含绿量”双提升。多个船型已通过中国船级社(颁颁厂)认证,并获发础滨笔证书。
内河船舶长期存在的 “散、小、乱” 传统格局,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。面对这一现状,新能船业抢抓市委、市政府打造“232”优势产业强链壮群机遇,在商业模式和产业布局上积极创新开拓。基于前期积累的技术和生产优势,公司首创 “商品船” 模式,推出67.6米、73米、90米三大标准化船型。这种模式通过批量生产有效降低了成本,极大地提高了产物的性价比。
新能船业财务总监祁彩振算了一笔账:“90米尝狈骋动力船在补贴后,价格较同吨位柴油船低22%,而且运营成本能节省60%。”凭借这一高性价比优势,新能船业成立短短两年,2025年度订单数就达到165艘,其中还包括法国达飞集团和坦桑尼亚等海外订单,布隆迪、土耳其、印尼、塞尔维亚等国家的合作合同也在洽谈中。
在商业模式创新取得成功的同时,新能船业进一步拓展产业布局,积极构建 “研发—制造—服务”全链条生态。公司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船舶动力电池系统,联合中集集团拓展海外组装基地,充分发挥龙头公司的带动作用,助力本地10余家配套公司实现转型升级,预计2025年将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。这一全链条生态的构建,不仅完善了公司自身的产业体系,还对整个内河航运产业链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。
今年3月,新能船业建造的 “济宁港航6008”号LNG动力船顺利首航,标志着京杭运河山东段正式迈入新能源时代。公司计划在年内交付100艘新能源船舶,全力推动内河运输“气化运河、电化运河” 目标加速实现。
从传统“沙滩造船”到数智化“乐高式智造”,山东新能船业以红色党建为引领,用科技创新书写济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这艘由“红色引擎”驱动的智造巨轮,正载着绿色使命,驶向全球内河航运的未来蓝海。
来源丨济宁日报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