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日铁路、新兖铁路、长江、京杭大运河“丰”字型物流大通道交汇之处,山东京杭智慧新钢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规划建设的“临港国际智慧制造产业园”正逐步崛起为江北地区最大的百亿级港产城融合示范区。其以2116亩土地、52亿元投资为基,构“公铁水”多式联运、“丰”字型物流大通道;坚持“贸易引领、加工协同、仓储支撑、金融赋能”发展理念。2025年园区投运后,这座辐射周边300公里的江北地区最大的临港钢材集散中心,将以“丰”骨铮铮之姿,解码智慧物流与高端制造协同新密码。
“丰”字构局:多式联运打通物流“任督二脉”
“向上稳定控制货源,向下对接南京港、上海港、武汉港”,智慧新钢的“丰”字型物流大通道,绝非简单的地理布局,而是重构钢铁贸易流通体系的战略骨架。其核心在于以京杭运河黄金水道为中轴,联动运河港口码头形成水运枢纽,再以公路、铁路为两翼,构建起“公铁水”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网络,最终实现“钟摆式”物流运输的高效循环。
紧邻京杭运河的区位优势,让智慧新钢得以依托港口完成钢材原材料与钢材成品的低成本运输,而晋鲁大通道的贯通,则进一步优化了资源运输路径,将山西能源腹地与山东出海口紧密相连。在这里,智能化生产与港口水运能力深度耦合,“港口+铁路+公路”的联运模式不仅降低了30%以上的物流成本,更让大宗钢材的长距离运输效率提升近五成。这种布局彻底打通了钢铁贸易的“任督二脉”——向上,通过铁路与公路网络覆盖周边300公里货源地,稳定原材料供应;向下,借助京杭运河连接长江经济带港口群,实现成品快速出海,为打造区域性百亿级临港钢材集散基地奠定了坚实的物流根基。
“钢”铁内核:共享加工铸就产业“核心引擎”
如果说“丰”字型物流是智慧新钢的血脉,那么以“临港共享加工中心”为代表的产业内核,则是支撑其发展的铮铮铁骨。2023年底投产运营的共享加工中心,总投资8000余万元,规划开平纵剪、激光切割、数控折弯、机器人自动焊接等5条生产线,其中“高强钢开卷平切及纵横剪复合线生产线”更是济宁市首条重型钢材初加工全流程生产线,投产后即具备40万吨/年的钢材加工能力,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。
智慧新钢的加工内核,胜在“共享”与“智能”两大关键词。依托“5骋+互联网”技术,加工中心采用“线上预约+线下服务”模式,为钢结构、大型机械制造公司提供从钢材下料、切割到锻压、成型的全流程初加工服务,大幅缩短下游公司的生产周期。2024年,公司再投5亿元沿济梁公路规划215亩续建园区,建设钢贸交易中心、钢结构加工、工程装备制造及仓储中心等14万平方米厂房,计划于2025年6月建设完成。智慧新钢将形成“贸易引领加工、加工促进贸易”的闭环——贸易业务带来稳定的钢材流量,共享加工则提升钢材附加值,而智能仓储中心则为两者提供高效中转支撑,叁者协同发力,推动产业园园区向百亿级临港钢材集散中心迈进。
“智”造未来:港产融合构建百亿“生态链条”
从物流布局到加工能力,智慧新钢的最终目标,是构建“以港聚产、以产兴城、产城融合”的港产城融合生态,打造集“钢材加工、仓储服务、物流贸易、供应链金融、智能制造”于一体的钢铁生态供应链。这一目标的核心,在于以“1257”发展格局为蓝图,将单一的钢材业务升级为全链条产业生态。
围绕“一个济州片区港产城融合百亿钢材产业园”,智慧新钢联动自身与跃进港“两家公司”协同发展,构建装备制造、智能制造、大宗仓储贸易、综合服务、港口作业“五大功能区”,形成7大业务板块。在智能制造产业园,机械装备生产区为区域制造业“锻长板、补短板”,共享加工功能区则以自持设备+第叁方托管模式,实现加工资源高效利用;在智能仓储物流园,基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,实现“车、货、仓”一体化管理,让物流效率提升20%以上;而平台服务中心的汇展中心,则以“实景+互联网”模式,成为展示产业实力、链接上下游的重要窗口。这种“一基地、两园区、叁中心”的布局,不仅实现了钢铁工业、制造业、服务业的紧密交融,更通过供应链金融为中小公司赋能,最终培育出“港-产-城”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,计划3-5年内实现年交易量400-500万吨,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。
从京杭运河的千年水运,到“公铁水”联运的现代物流;从单一的钢材贸易,到全链条的港产城融合生态,智慧新钢以“丰”骨铮铮的姿态,在鲁西南大地书写着国资国企转型发展的新篇章。智慧新钢不仅将成为辐射周边300公里的钢材集散枢纽,更将成为“以港聚产、以产兴城”的典范,为济宁市“一个万亿、五个倍增”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,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。
来源丨济港记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