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份,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刘袁鹏怀揣着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本,背着装有地质罗盘、地质编录仪和笔记本的工具包,跟随师傅踏入了4305工作面,也开启了从“理论学习”到“现场实践”的蜕变之旅。
“课本上的煤层走向、倾角是清晰的数字,可到了井下,每一步测量都得跟‘复杂地质条件’较劲。”刘袁鹏记得第一次跟随师傅下井时的“碰壁经历”——4305工作面煤层受断层影响,局部出现割矸,他按常规方法记录煤层走向与厚度时,仅凭肉眼观察和简单测量,得出的煤层倾角数据比实际值偏差了近5&苍产蝉辫;度。升井后核对资料时,师傅指着图纸上的断层符号提醒他:“咱们地测人的数据,是煤矿开采的‘眼睛’,差一度,后续巷道设计、工作面回采都可能出大问题。”这句话像一颗石子,在刘袁鹏心里激起了涟漪。他没有把这次偏差当成“新手失误”,而是连夜翻出《煤矿地质学》《地质勘探方法》等专业课本,对照井下实际场景梳理采集数据误差的原因,并主动申请复核数据。当他把反复核验后的数据交给师傅时,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说:“这才是地测人该有的‘较真劲’。”
如今,入职两个月的刘袁鹏,已经能够熟练地在采煤工作面收集地质数据,学会在颁础顿软件上快速绘制地质剖面图的框架,更重要的是,他渐渐摸清了“课本知识”与“井下实际”的衔接密码——不是死记硬背地质构造理论,而是用罗盘丈量每一处煤层的走向,用数据验证每一个地质推断,用严谨态度对待每一份报告。
“以前在课堂上,老师说‘地测工作要精准到厘米’,我总觉得很夸张,现在才明白,井下的一厘米误差,可能关系到上百人的安全、上千万的效益。”刘袁鹏的笔记本上,除了密密麻麻的测量数据,还多了一行字:以地质人的“精准、严谨、坚韧”守护每一米巷道。未来,这位“后浪”将继续带着初心,在阳城煤矿的地质领域深耕细作,让青春在井下的“地质课堂”上绽放光芒。
文/图丨任清斌(阳城煤电)
受理本司相关的咨询、意见、建议、投诉等事宜,请填写真实个人信息,以便于沟通联络。